|

息县网友
发表于 2011-8-30 18:38:05
|阅读模式
来源:青年导报网
村民展示手中的粮食“白条”
本报记者 张磊 杨奇哲
近日,记者多次接到息县孙庙乡群众的电话,反映该乡不少村民到粮库交粮后,领不回粮食款,村民手中存有大量“白条”。
卖粮领回“粮食白条”
在孙庙乡的范楼村,面对记者,二十多名村民一致反映一个月前去粮库交粮(小麦),至今领不回钱。记者逐个查看了村民手中的“粮食白条”,这些其实都是粮库的“入库单”或是“过磅单”。
孙庙乡范楼六组的王根琴告诉记者,她是7月23日和儿子一起把粮食送到位于何营村李寨的粮库的,“儿子上大学,跑了十几趟了,粮款没要来,儿子走时没带多少钱。”她去粮库交了4390公斤小麦,每公斤1.86元。
范楼五组的范中兵夫妇于7月24日去粮库交粮2760公斤。
7月24日,赵店村三组黄功文去交粮,小麦1520公斤,每公斤1.86元。十几次去粮库讨要钱,每次答复要么是“不知道”,要么就是“国家拨的钱没有到位”。
赵店村三组的赵先明,先后两次交粮,手中有两张入库单。
遭遇粮库职工“抢白”
赵店村三组村民赵登明交粮2400公斤,每公斤1.86元。交粮后,他拿着“入库单”,去粮库讨要粮食款十几趟了,粮库的工作人员不耐烦地说“谁少了你的钱啊”“你简直是胡闹”“你们去找领导,我们管不了”。赵登明告诉记者:“俺队(组)卖了粮的都没有得到钱!”
62岁的张振杰是范楼村五组村民,患脑血栓已7年了,一直在用药,他让儿子于8月3日去交粮940公斤,每公斤1.86元。之后,老伴去了4趟粮库,也总被“没钱”挡了回来。
有村民告诉记者:息县各乡镇都有粮食“白条”,很普遍。
质疑:国家没拨款?
在村民的指引下,记者来到位于罗息公路旁何营村李寨的粮库,看到门口的几间办公室门都锁着。
记者拨打何营村李寨粮库郭主任的电话,询问“为什么群众交粮后没有及时支付粮食款?”郭主任先是说出差了,一会儿又回电话说:“明天下午才能赶回息县,具体情况再说。”
8月29日中午,记者见到了何营村李寨粮库的郭主任。郭主任介绍说,粮库是息县粮食局下属的“息县金穗粮油贸易有限公司”的二级企业之一,现有干部职工15人;粮库自主经营,自负盈亏,“这也是被逼无奈”。今年农发行没有对粮食企业放贷,资金特别紧张。粮库先是自筹了100多万元资金,收了一些小麦。后来没钱了,就开始为“粮食经纪人”(俗称粮贩子)收购、保管。“付没有付粮农的钱,那是他们的事。”目前共收购了大约3000吨(按此数量,交粮农户应在1000户左右)。
记者:“入库单上没有任何东西能证明是为粮食经纪人收购的。”
郭主任:“不会。”郭主任还出示了一份空白的《粮食代储合同》。
记者:“有哪些经纪人?那钱什么时候能付上呢?”
郭主任没有说出有哪些经纪人,只说:“粮食卖了就可付了。很快,最多两个月。”
本报将继续关注此事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