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

息县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一县?

3656 1
发表于 2011-5-22 22:57:25 |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
首先,息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县制的三个县之一

据专家考证,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“县制”的县为权县、申县、息县。

关于权县设县,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玉堂认为,楚灭权国设县时间应在楚武王晚期。(见《左传.庄公十八年》“楚武王克权,使斗缗尹之。”),约在公元前706年至公元前701年间,但后来很快迁址更名为当阳县,该县早在秦汉时期已不复存在,大概位于今湖北荆门境内。

关于申县设县,湖北大学宋公文教授在《楚史新探》之《春秋前期楚北上中原灭国考》中推定设立时间为公元前687年前后。申国故址在今河南南阳境内(《汉书.地理志》、《大清一统志》中均有表述),地处南垂,战略地位重要,特别在周平王东迁以后,它更成了屏障洛邑的南大门,对称霸中原具有重要作用。自东周开始,楚就有拓土北上的意向,楚文王伐申过邓(见《左传.庄公六年》)。此战后,为争夺“一匡天下”的霸权,楚文王把灭申列为吞噬的首要目标,不断加兵于申,最终灭申。楚文王得申地始,即以此为根据地,开始营筑方城(见《左传.僖公四年》),观兵周疆,全力打造北进中原的“桥头堡”。

关于息县设县,宋公文教授考证比申县晚3年左右,具体推定为公元前684年前后。公元前684年(庄公十年),即将为息夫人的陈女归嫁息侯,路经蔡国,遭到蔡哀侯的轻亵。息侯知甚怒,乃议“谲诈之谋”借楚师于庄公十年九月,在莘地大败蔡师,蔡哀侯被俘。为报莘役之恨,哀侯以“绳息妫”之法挑逗文王前去灭息,文王遂“设食入享”,灭掉息国,掳劫息妫以归。(见《左传 庄公十年》。“蔡哀侯娶于陈,息侯亦娶焉。息妫将归,过蔡。蔡侯…….止而见之,弗宾,息侯闻之,怒,使谓楚文王曰‘伐我,吾求救于蔡而伐之。’楚子从之,秋九月,楚败蔡师于莘,以蔡侯献舞归。”“蔡哀侯为莘故,绳息妫以于楚子,楚子如息,以食入享,遂灭息。”)

关于灭息的原因。灭息原因众说不一,《左传》认为主要是楚文王垂涎息夫人的美貌。现息地人也多赞同此说法,并大肆粉饰息夫人形象。但仔细推敲,概不仅此,文王灭息的真正原因是看中了息的重要战略地位。当时息国位于申县东南部,是楚东拓的必经要地,楚文王蓄谋已久。楚灭息后,遂设息县,不置封邑,更印证此因。

关于灭息的意义。时称“息县”新区的开辟,给楚国增添了一个北上中原的新的“桥头堡”,与申县一样成为楚北征中原、东进夷地兵调的先驱。同时,在防御上与申县遥向呼应,共同起着“北大门”的坚固屏蔽作用,直接将楚的东北界址推进到汝水之滨。

关于楚成王的成就。楚文王卒后,其子堵敖(杜敖)立。堵敖与其弟熊恽均为楚文王与息妫所生。堵敖在位三年,政局动荡,无所作为,后在政变中被废。公元前671年,熊恽继位,继位时年幼,时经十余年,政局动荡不安,楚武、文开创的王业,一度受到削弱。子元内乱平定后,楚成王以斗子文为令尹,而子文是一位清廉勤政、律已恤民的思想家和政治家,具有着文武兼备的治国本事,楚国政局从此稳定,并开始以崭新的面貌北上争霸。楚成王、斗子文执政后,面对齐桓公这位赫赫威名的第一霸主,他们毫不气馁,一方面立足于实际,巧与周旋,另一方面则捕捉时机,大胆进取,取得了重大的业绩。公元前656年(楚成王十六年)春,齐桓公为遏制楚国北进,亲率齐、鲁、宋、陈、卫、郑、许、曹等八国军队南下攻楚。楚成王、斗子文毫不惧怕,沉着应战。后在楚的打压下,齐桓公权衡得失,只得与屈完盟于召陵。召陵之盟充分展示了楚成王突出的政治、军事才干。召陵盟后,楚成王又大胆、果断继续北上东进,先后灭弦(今河南息县、潢川间)、江、黄等,与齐国争霸。至公元前646年,楚国势力推进到了淮河中游一带。公元前643年(楚成王二十九年)泓之战后,楚国进一步向中原挺进,控制了长江上游地区,成为势盛一时的中国霸主。

关于灭国建县的提出。楚灭申、息后,为稳定发展局势,楚文王英明决策,大胆任用当时申国很有名望的贵族代表彭仲爽为令尹,彭仲爽是有名的政治家、军事家,文武双全、才智过人,其根据形势向楚文王提出变灭国为县,主张在申、息驻扎军队,设置地方政权。被采纳后,遂建立申县、息县,《左传》将这一史实补记于哀公十七年。“子谷曰:彭仲爽,申俘也,文王以为令尹,实县申、息。”彭仲爽组建的申、息之师在后来楚北上中作用巨大,令中原诸侯望而生畏,成为楚问鼎中原的一支精锐部队。(见《左传.僖公二十六年》记)。这里所说的令尹,一般由楚王任命,同时拥有兵调权、外交权、财权和司法权等,一人之下万人之上,可谓位高权重。

关于灭国建县的影响。当时楚县是直属楚王的地方行政机构,不是卿大夫的封地。楚县的军力、财力均由中央调遣,县的长官称“县尹”,或“县公”。武汉大学历史系冯天瑜教授著《封建考论》一书中这样介绍,“郡县制发端于春秋时的楚、晋,战国时普及列国”,“秦代时推广”,“使郡县制完备化”,经历了几个世纪。申、息二县虽与君主专制时代的郡县有一定区别,但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郡县制之先河,是中国发展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政治制度改革,后被历朝历代所沿袭,直到今天县仍是中国一级重要的地方行政区域。“县申、息”比网络媒体宣传的“天下第一县”—山西绛县(绛县建制于晋平公十四年,即公元前554年)建制早了140年;比秦始皇(公元前221年称帝)“废封建,立郡县”早了460多年,真可谓是现代行政体制的“鼻祖”。因此,息县是中国历史上建立县制最早的三县之一。

其次,息县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地名沿袭近3000年不变的县。

息县不仅建制早,而且息县的“息”字一脉承袭近3000年,不但地名没有变更,辖域也没有大的变迁。

关于息县的地理地域。考证此要先从息时说起。关于息的地域,有始址和后迁址之分。钱玷由《左传.隐公十一年》 “郑、息有违言,息侯伐郑,郑伯败之者也……应劭曰:息后徙东,故加新也。”推定息的始址在当时郑国以西的天息山,今河南新郑西北。息本小且弱,隐公十一年(即公元前712年)“大败”于郑后,为避郑患,当年即向东南方迁徙,《左传》所谓“汝南新息县”,即是息的后迁址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息国的位置。

关于息县的历史沿革。纵观楚灭息设县以来息县的历史沿革,也可凸显“息”字的厚重。据《信阳志》记载,楚灭息置县,曰“息县”(见《左传》);秦代实行郡县制,以郡辖县,内设息县、蓼县等7县,其中息县,治所在今息县境内;汉沿秦制,郡县辖区缩小,息县改名新息县。(见《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》载“息县,后汉置,今阙,当在河南息县地。春秋时息国。汉置新息县。”)东汉初年,新息、弋阳、雩娄、蓼、车大等县改置侯国,后相继恢复为县制;三国时属魏国,名曰新息县。(《二十五史.魏书》之地志载“汝南郡,领县二,新息,南顿”,后“梁郡,领县一,新息。”);南北朝时期仍曰新息县,由于战争频繁,州郡越变越小,县越来越多。(据《二十五史.隋书》卷三十“后魏置东豫州。梁改曰西豫州。后周改曰息州,东魏又有北新息县”);唐代,仍曰新息县。(据《旧唐书》载“蔡州上,武德四年四月,平王世充,置豫州总管府,管豫、道、舆、息、舒五洲……。贞观元年,复以道州…息州之新息…舒州之褒信来属。”)新息县和褒信县属蔡州。五代时期,各州辖县仍旧;宋代,继续沿名新息县,新息县、褒信县仍属蔡州。(据《二十五史.宋史》“蔡州,县十:汝阳...新息……。”另《苏轼诗集》卷十一之《过新息留示乡人任师中》“昔年尝羡任夫子,人居新息临淮水”可鉴);元代,金国于1208年设置息州,治所在今息县县城,辖新息、褒信、新蔡、真阳(今正阳县)4县。(据《二十五史.元史》载“息州,唐初为息州,后为新息县,隶蔡州。五代至宋皆因之,金复置息州。旧领新息、新蔡、真阳、褒信四县”); 明代初年息州降为县,仍沿用息县,隶属光州。(《列传》中有载“鹿善德,字伯顺,定兴人。祖久征,万历中进士,授息县知县。”《明史 志》“汝宁府,洪武四年二月来属。……又南有汝小,自河南息县流入,经跦皋入淮);清代,息县这个地名一直沿用。(《清史 地理志》载“淮水源出桐柏山,……历信阳……息。颖上,所挟支水合而东注,达正阳关。”“顺治六年夏,淮溢息县,坏民田舍。”)1724年光州升为直隶州,直隶河南行省,辖县不变,息县仍属光州。

中华民国成立后,息县除隶属、辖域略有变化外,地名至今未变。

由上可见,息县被称作“天下第一县”名不虚传!在近3000年历史长河中饱经沧桑,命运多舛,但她始终秉承先人敢为人先、勇于拼搏的宝贵精神,用不屈彰显息的厚重,用辉煌铸就息的永恒!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评论1

潇洒哥 发表于 2011-5-30 13:30:05 | 显示全部楼层
以前也在郁闷这个  现在明白勒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回复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申请入住

本版积分规则

投诉/建议联系

admin@discuz.vip

未经授权禁止转载,复制和建立镜像,
如有违反,追究法律责任
  • 关注公众号
  • 添加微信客服
Copyright © 2001-2024 息州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 豫ICP备10207150号
关灯 在本版发帖
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
QQ客服返回顶部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